终于发现!越南冻货哪里来“黄雀在后”
近些年来,越南冻货以其价格优势席卷中国市场,成为许多餐馆和商超的热门选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条看似简单的供应链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和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试图揭开越南冻货的来源之谜,探究其背后“黄雀在后”的真相。
越南的地理位置赋予其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这为其冻货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然而,仅仅依靠自身捕捞量,难以解释近些年来涌入中国市场的庞大越南冻货数量。调查显示,一部分越南冻货的实际来源并非越南本土渔场,而是通过复杂的走私和转运渠道,从其他国家流入越南,再以“越南货”的名义销往中国市场。
“化名A”(资深渔业分析师)指出,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一些非洲国家,由于监管力度不足,或者存在非法捕捞行为,导致大量捕捞所得的鱼类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出口。这些被非法捕捞的鱼类,往往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了规避风险,这些国家便将渔获秘密运往越南。越南因其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成为这些非法渔获的理想中转站。
这种转运过程通常隐蔽而复杂。渔船在公海进行非法捕捞后,会选择偏远海域或夜间进行交易,以躲避执法部门的检查。这些渔获随后被转运到越南沿海的小型码头或加工厂,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包装,再贴上“越南产”的标签,进入正规的贸易渠道。整个过程如同一条隐秘的地下河流,在法律监管的缝隙中蜿蜒流淌。
在越南境内,也存在着一些“灰色地带”。一些小型加工厂和贸易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对食品安全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可能使用劣质的保鲜剂或添加剂,甚至对已经变质的鱼类进行加工处理,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些行为无疑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化名B”(曾从事越南冻货进口业务的贸易商)回忆道:“我们曾经收到过一些越南冻货,其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有些鱼肉颜色发暗,甚至闻起来有异味。但由于价格低廉,很多客户仍然愿意购买。” 这也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以及一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麻痹大意。
除了非法捕捞和走私,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例如,越南部分渔场自身也存在过度捕捞的问题,导致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越南自身的渔业产业也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追溯体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捕捞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整个供应链环节冗长而复杂,监管难度极大。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监管,牟取暴利。
要解决越南冻货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加强国际合作,打击非法捕捞和走私行为,切断非法渔获的来源。其次,完善越南自身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加工厂和贸易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最后,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理性消费,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冻货产品。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打击那些在越南冻货产业链条中“黄雀在后”的不法分子,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让越南冻货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更关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琴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kbq.cn/l/195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