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的这句箴言,在刘智奇身上得到了最鲜活的诠释。作为一名扎根生产一线16年的工程师,他用汗水和智慧证明: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既在毫厘必争的匠心里,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从操作工到“技术尖兵”:以专业筑牢初心。刘智奇从烟草学院毕业后,怀揣着专业知识走进车间。从操作工起步,他在轰鸣的包装机旁记录下无数组运行数据,手掌被操作杆磨出厚茧。一次晚班,他发现铝箔输送系统存在周期性卡滞,尽管已到交班时间,仍坚持蹲守观察至凌晨三点,最终捕捉到0.1秒的传动延迟。“设备就像老友,得摸透它的‘脾气’。”正是这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执着,让他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行业闻名的“设备医生”。
决战收官:一颗螺丝引发的“保卫战”。2024年12月,全年产量任务进入冲刺阶段,细二机车传动系统突然“罢工”,生产线陷入瘫痪。面对紧迫的交期,刘智奇带领维修团队展开“地毯式”排查。两天两夜里,他们蜷缩在设备夹层中,用内窥镜探查每一处缝隙,用听诊器捕捉异常振动。凌晨四点,刘智奇发现烟库平台下方一颗不起眼的螺丝脱落,长期磨损导致传动轴断裂。“问题竟出在这颗不足拇指大的螺丝上!”他立刻组织抢修,重新校准传动系统。当生产线恢复轰鸣时,距离交付截止仅剩三天。事后,他在班前会上举起那颗磨损的螺丝:“小问题不解决,就会变成大灾难。咱们搞技术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这番话深深烙进工友们心里,车间从此多了一条“毫米级巡检”的默认制度。
破局者:用创新为工友“减负”。车间机台每10分钟自检一次的制度虽保障了质量,却带来大量人工包装收缩膜的工作。看着工友们弯腰重复粘贴条盒的疲惫身影,刘智奇暗下决心:“技术不该让人更累,而该让人解放双手。”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绘制图纸,带领团队攻关半年,研发出“全自动细支烟条盒收缩膜包装机”。原本需三人一小时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一键启动,5分钟内即可精准完成。有工友打趣:“这机器比刘工还贴心,连水都不喝!”他却认真道:“机器能省下的每一分钟,都能为工友们带来笑容。”
“技术要传,更要带着心传。”刘智奇带徒从不藏私,独创“三维进阶培训法”——初级工练“肌肉记忆”、中级工学“故障树分析”、高级工研“预防性维修”。年轻员工小张初次调试设备失误,他递上自己早年写的“故障日记”:“这上面记着我犯过的147次错误,技术就是在试错中长出来的。”如今,他培养多名徒弟,都在卷包车间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其中车间新一代维修工张超,更是获得了“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红辽公司“先进工作者”、“扭亏能手”等荣誉称号。
数字赋能:让知识如蒲公英般远播。2024年,《ZB45A包装机组基础》网络课件在全行业上线。这份耗时三年、修改278稿的“技术宝典”,凝结着刘智奇团队无数日夜的心血。从设备拆解动画到故障逻辑推演,课件以“毫米级精度”还原操作细节,累计播放量约为22万人次并且不断上升。他主动开放课件源代码,为全国地区学员提供无偿技术支援,用行动践行“知识不该锁在抽屉里”的信念。
刘智奇与雷锋,相隔半个世纪却血脉相通——他们都以“螺丝钉”般的坚守扎根平凡岗位,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化作具体行动。雷锋在日记中写道:“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不仅是无私奉献的赤诚,更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执着,更是薪火相传的担当。当技术革新让世界飞速变迁,唯有将“人民至上”的初心融入血脉,才能在时代的齿轮上刻下永恒的印记。正如车间的那句口号:“每个坚守者都是雷锋精神的火种。”而刘智奇,正是这万千火种中,最温暖的一簇。
原创文章,作者:春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kbq.cn/l/2017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