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皖”象新 鸿沟“平”

微信图片_20250324104101.jpg

赵皖平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创新是无边界的,科技是有温度的。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关注最多、倾注最深的课题就是:用技术填平城乡“鸿沟”,让创新的无界填补发展的有别。

我从事农业工作30多年,走遍22个脱贫攻坚重点省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连续4年担任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对“三农”工作有着深厚感情,也一直在用自己绵薄之力,帮助脱贫后的乡村走向新的振兴。

在皖南,烟区先兴起来,烟农先富起来,烟叶先强起来。这3个“先”,是我平时调研走访中的深切感受。

2024年烟农户均种植规模达124亩,继续领跑全国烟区,户均含补贴收入65.69万元,这个数字是不少当地城镇家庭都难以企及的,城乡收入的“鸿沟”已经在消弭。

靠种烟就能过上“金领”生活,这是以前不曾想到的,却是眼前真切看到的。烟农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开起了小汽车,不少在城里也购置了房产,一脚跨城乡,生活更方便。

烟农富起来,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强起来。我所在的安徽省农科院与皖南烟叶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合作,近年来围绕烟粮油融合等方面开展了18个科技项目,如“以烟为主,烟稻油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皖南烟区经济作物的生产技术优化研究”等。

这些新质生产力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年来先后转化粮烟融合新型种植模式、绿色防控、轻简化施肥技术等30项科技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应用累计帮助烟农增收3.5亿元以上。

春耕时节,皖南烟农会使用类似于“风火轮”的定位仪,配合使用移栽机,烟苗移栽株距均匀,长势更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轻简施肥机+‘傻瓜肥’”的组合让烟农省心更省力。比如“傻瓜肥”这样的“硬科技”,一次性施用就可满足烟叶全生命周期营养需要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在配方设计、施肥方式、功能定位、土传病害防控、连作障碍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也用到了大农业发展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粮食安全是国家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为中国饭碗增“皖”粮,安徽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就推广脆秆水稻提出了一项建议。

脆秆水稻既能满足粮食需求,又能解决秸秆还田与牛羊饲料问题。皖南烟叶公司正准备与安徽农科院对接,结合烟稻油融合科技项目开展引种研究。

皖南烟区职业烟农培育成效显著,当地烟农有技术、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新农人”用起“新农具”,耕作“新稻种”,会产生怎样的新融合效应?我期待着接下来的烟稻轮作“升级版”让皖南乡村再变样。

原创文章,作者:侃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kbq.cn/l/202709.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