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英:非遗里的“新零售”

初春的清晨,空气中还弥漫着寒冷的气息,浙江省永康市西溪镇西山脚下传来了咿咿呀呀清亮的唱念声,邻居们都知道,这是“会唱婺剧的老板娘”吕红英正在练习婺剧的基本功。在前不久的除夕夜里,婺剧第八次亮相央视春晚的舞台,古老而璀璨的婺剧艺术再次吸引了现代人的目光。这个爱唱婺剧的老板娘看了节目后也按捺不住,刚过完年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练起来。

邂逅“非遗”心筑梦

婺剧是中国地方戏曲中历史最悠久、声腔最多、原生态特征最突出的剧种之一,婺剧表演以夸张、生动和形象强烈著称,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曾说,中国半部戏剧史在浙江,浙江半部戏剧史在婺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不仅是金华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吕红英已学习婺剧表演十余载,从一名没有台词的配角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婺剧人”。“唱婺剧对我来说就是快乐。”谈起婺剧,吕红英的眼里满是喜爱。“婺剧技艺的传承依赖于师徒间口传心授,每一出戏、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前辈的智慧,所以对我们来说,形体、身段、唱念每一个练习都是一次挑战,学习婺剧表演是我对婺剧热爱的延续,一场场婺剧演出,就是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播下‘种子’。”

吕红英:非遗里的“新零售”

吕红英与丈夫在婺剧表演现场 金丹蕾 摄

“非遗”引流有新招

吕红英的婺剧主题店铺位于永康市西溪影视基地北侧,大量的婺剧元素使店铺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店里播放着婺剧经典唱段作为背景音乐,墙上张贴着经典剧目的海报、悬挂着脸谱道具,店铺的一角摆放着戏服模型,店内还设置了“婺剧文化角”,展示本地婺剧历史、剧目介绍,让每一个进店的人都可以沉浸式体验婺剧文化。在永康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客户经理的帮助下,商品陈列区也被设计成了“戏曲舞台”造型,吸引不少顾客驻足。依托着影视基地剧组拍摄的人流量和小店的婺剧特色,“非遗+婺剧”特色小店在当地火出了圈。

在早晨客流量较少的时段,吕红英会和丈夫一起在小院里练习基本功,“唱、念、做、打”引来不少群众驻足观看,看的人多了,她就干脆亲自或邀请票友在店门口进行小型清唱表演。她还每月固定安排一日举办婺剧交流分享会,由小店提供戏曲主题休息区、免费茶水和免费Wi-Fi,吸引戏迷朋友到店,传播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非遗小店的知名度,带动了消费。

吕红英:非遗里的“新零售”

吕红英正在录制关于婺剧妆容的短视频 金丹蕾 摄

推广“非遗”塑口碑

吕红英还建立了“婺剧爱好者微信群”,定期分享剧团在周围乡镇的演出资讯、婺剧戏曲知识,并在群内预告店内活动。她还会在群内不定期发起挑战赛,鼓励粉丝上传自己的婺剧表演视频,带店铺定位或非遗曲艺话题,优秀者可获赠定制脸谱钥匙扣、戏曲CD、婺剧周边。吕红英还与剧团、西山村文化中心合作,在店铺周边空地举办“迷你戏曲节”,剧团演员表演经典折子戏,店铺提供场地和茶歇服务,提升曝光度让小店逐渐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

吕红英的女儿则帮助母亲运用数字技术统计活动期间的客流量、销售额变化,分析哪种形式效果最佳,定期收集顾客反馈,调整活动内容,比如增加热门剧目表演、优化赠品选择、增加会员制积分兑换等,实时跟踪经营数据,及时优化和变换非遗婺剧活动开展形式,依托“会唱婺剧的老板娘”这一人设开展更多线上、线下活动。吕红英的女儿告诉我们:“以前的小店很普通,没有固定客流,生意也说不上好,我从未想过毕业后要来帮母亲一起打理这家店,自从婺剧元素融入小店的经营,小店变了样子,人气旺了客流量和销售额也一直都呈上升趋势,未来我希望能帮助母亲一起,开展更多非遗传承的活动。”

吕红英:非遗里的“新零售”

吕红英女儿在店内整理货架 吕红英 提供

秉持创新之魂,坚守传统之道。这家“非遗+婺剧”特色小店通过将婺剧文化与零售场景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小店的差异化竞争水平,又精准吸引了目标客户群。围绕“婺剧”这一主题持续输出的高质量内容,不断变换的非遗活动,巧妙设计的“文化体验—消费转化”链路,打造了消费新体验,最终帮助小店实现了客流与盈利双增长。

原创文章,作者:策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kbq.cn/l/212335.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