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从亿元大案看电子烟监管的“破”与“立”

近期,我国烟草专卖执法部门连续出击,成功破获河南南阳1.2亿元和安徽淮南1.6亿元两起特大电子烟违法案件,彻底击穿了打着"减害"幌子、实则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地下产业链。这两起大案不仅展现了监管部门的决心,更揭示了电子烟监管如何从"破"旧局到"立"新制的深刻变革。

微信图片_20250411111049.png

一座电子烟的制假工厂。 图片提供:盛振、潘福宏

伪装的毒药:调味电子烟的精心设计

南阳案件中查获的11.6万个电子烟及烟弹,淮南案件中查获的850公斤烟油,背后隐藏着对青少年的精心设计。这种设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觉陷阱",产品伪装成奶茶杯、可乐罐等日常用品,模糊"这是烟"的认知界限;二是"味觉陷阱",草莓、薄荷等香精掩盖了尼古丁的刺激性,让青少年误以为无害;三是"成瘾陷阱",精确控制尼古丁释放量,让使用者快速产生依赖。

这三重陷阱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针对未成年人的"捕猎系统"。它们找到了青少年的软肋,打出了"不像烟的烟"这张牌,这也是为何能形成数亿元规模黑色市场的根本原因。

"破"局之道:突破电子烟违法的重重屏障

这两起案件的成功侦破,揭示了监管部门如何有效"破"解电子烟违法活动的多重屏障。

首先是破除地域屏障。南阳案件涉及32个省区市的144个城市,甚至延伸至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专案组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区域联动,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其次是破除形式屏障。无论电子烟如何变换外观和包装,监管部门始终抓住本质——只要含有尼古丁成分,无论外形如何,都属于监管范畴。这种"辨形识实"的监管逻辑,杜绝了通过形式变换逃避监管的可能。

第三是破除网络屏障。社交媒体小群、私域流量成为电子烟违法销售的主战场。执法部门运用大数据分析、网络监测等手段,突破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精准打击。

第四是破除产业链屏障。电子烟违法已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以往单一环节的打击效果有限,如今采取"全链条打击"策略,从上游生产到下游销售一网打尽,有效瓦解了整个黑色产业链。

"立"制之策:构建电子烟监管的新格局

"破"只是手段,"立"才是目的。从这两起案件中,我们看到电子烟监管正在构建一套全新体系。

法规体系是第一支柱。我国已修订《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电子烟纳入专卖品监管;发布《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禁止调味电子烟。相比早期"无法可依"的状态,现在的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监管的"牙齿"更加锋利。

协作机制是第二支柱。电子烟监管涉及烟草专卖、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两起案件的成功侦破,正是多部门协作的结果。这种"多兵种联合作战"模式,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

科技应用是第三支柱。传统人力巡查已无法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挑战。大数据分析、智能识别等技术在案件侦破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让监管更加"智慧"。

社会共治是第四支柱。单靠政府难以全面覆盖监管的方方面面。电商平台需加强审核,杜绝违规销售;学校需强化教育,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家长需加强监护,注意孩子异常行为;媒体需揭露电子烟危害,形成舆论共识。只有构建起全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

深刻启示:亿元大案的三大监管经验

从这两起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烟监管正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从粗放监管向精准监管转变。针对不同主体、不同行为、不同程度采取差异化措施,既保证监管效能,又避免资源浪费。

二是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提前研判,将监管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三是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电子烟问题不仅是监管问题,也是健康、教育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既严格监管,又加强教育;既打击违法,又培养青少年批判思维;既治标,又治本。

未来展望:构建更强大的监管防线

展望未来,电子烟监管还应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完善法规体系,减少监管盲区;二是强化科技应用,提高违法识别率;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形成打击合力;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防范意识。

随着监管体系日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调味电子烟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将得到有效遏制,青少年的健康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综合施策,就一定能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坚固防线,让他们在健康环境中成长。电子烟监管的道路仍在延伸,监管部门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坚决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蓝天。

原创文章,作者:欣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kbq.cn/l/216254.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